企业文化

海港商旅引进“非遗美食专区”让游客感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

  近年来,海港商旅公司积极引入非遗美食,在大沙头码头、太古仓码头推出广府文化主题“水上茶居”项目,打造“游船+美食”系列航班,引进“非遗美食专区”,推出“广府夜墟”集市,让市民游客在欣赏珠江美景的同时,品味鸡仔饼、老西关水菱角、恩平非遗裹粽、周生记太爷鸡、非遗打糕等非遗美食,感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
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凤饼(鸡仔饼  小凤饼(鸡仔饼)的历史悠久,可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,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。相传,在广州西关或佛山南海,有一位名叫小凤的婢女,在主厨缺席的情况下,利用家中的材料,包括常年储存的惠州梅菜、五仁饼馅、糖腌肥猪肉等,创作出了一款独特的点心,因此被命名为“小凤饼”。这款点心形似小鸡,口感甘香酥脆,甜中带咸,如今也称鸡仔饼。轻轻咬上一口,“咯咯”作响,蒜茸的辛香、南乳的鲜香、芝麻的油香、肥肉的甘香交织在一起,给食客们带来独特的感官体验。

 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水菱角  水菱角名字听上去像某种水生植物,但实际上是一种形状酷似菱角的米粉,它起源于“泮塘五秀”之一的菱角。菱角曾是中秋时节西关人的必吃美味,然而,其季节性强,难以满足食客常年之需。于是,老西关人便以粘米粉代替,将粉浆漱制成逼真的菱角状,加上猪油渣、香菇虾米、萝卜润等配料点缀,水菱角由此诞生,成了西关街头的明星小吃。一个好的水菱角需满足“中间厚,三腿尖,下水煮过不断腿”的要求,其制作工艺并不简单,从磨粉、晒粉到制作汤底,每道工序都耗时良久,唯有这样,才能把米的香味“锁住”,而其中的最大秘诀在于如何仅凭一双筷子“漱”成一个均匀细腻的“菱角”,这一步也是最考验厨师功夫的。在这样的精心制作下,每一颗水菱角都充满了师傅的心意,是对传统美味的一次深情致敬。

  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恩平裹粽 恩平咸肉粽呈“四角”形,其馅料非常讲究,粽子的材料主要以糯米、绿豆、咸蛋、咸肉为主,粽里的咸肉用的是煮好腌制好的鲜肉,并加入恩平独特的香料“红蓝”叶,不仅能带出特有的咸香味,而且还有清热和暖胃的功效,这又是恩平粽子的又一特色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现在人们也不断丰富着恩平咸肉粽的口味,有人会在粽子里加入虾米、栗子、瑶柱等等。虽然说恩平人的粽子主要分咸粽和甜粽两种,但其裹的款式却很多样,有单龙角、双龙角,还有四角形。单龙角和双龙角多是供孩童食用和玩赏的,孩子们在五月节这一天背着龙角粽子到河中“洗龙舟水”。

  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太爷鸡  周生记太爷鸡,被称为广州四大名鸡之一,创始于1911年,至今已104岁了。始于上世纪10年代,当时,江苏人周桂生在广东花县当县太爷,辛亥革命后,为了养家糊口,就在广州卖熏鸡,他用广东卤鸡为原材料,加上江浙的火法熏制,做出来的鸡肴肉嫩味鲜,当时称为“广东熏鸡”。周生记太爷鸡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,它巧妙地将江苏的熏制方法和广东的卤法相结合。首先用卤水将鸡煮熟,使其充分吸收卤水的香味;然后再进行熏制,使鸡肉表面形成一层独特的烟熏味。这种制作工艺使得太爷鸡在口感上既有卤水的咸香,又有烟熏的醇厚,层次分明。周生记太爷鸡在风味上独具特色,其色泽枣红、光滑油润、皮香肉嫩、茗味芬芳。吃后口有余甘,令人回味无穷。

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,这些美食的背后,不仅仅是食材与烹饪的技艺,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尊重。在这一系列美食中,有的已经成为了当地的象征,有的则依然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,每一口,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时代的脉搏。

  海港商旅介绍,未来公司计划进一步拓展“非遗+文旅”的融合模式,推出更多主题航班和美食活动,不断挖掘广府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亮点,推动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创新发展,让非遗文化真正“活”起来,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。(林楠虹)

打印关闭